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提升村卫生站服务能力水平

发布时间:2019-03-11

村级卫生站是我区三级医疗体系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单元,是分级诊疗体系中的“毛细血管”。目前我区村卫生站设置基本全覆盖,全区共有119个村级卫生站。2013年,我区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村卫生站进行升级改造,现有村级卫生站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配置有候诊区、诊室、药房、信息管理室等各功能区域,配备简易人工呼吸器械、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检测仪、吸氧、吸痰等设备。老百姓步行几分钟,即可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十分便捷安全,且医保报销幅度比例更大。回首我区村级卫生站的改革之路,发现现行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体系尚有改进空间,如老百姓对村级卫生站的主观认同感和体验感不强,宁肯转几次车、花数小时、支出数百元,去大医院看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这些本来完全可以在村卫生站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村卫生站在客观上未能真正发挥立足基层服务民生的作用。经深入调研,提出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及相关建议如下。

一、村级卫生站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任务多、人员少,业务量差异大。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村卫生站还兼具协助专业机构落实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疫情、计生服务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推行辖区居民健康管理,实行家庭医生主动上门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辖区内的户籍人口,还纳入数量更为庞大的流动人口。目前,实行24小时服务的26家村卫生站配备33护,实行8小时服务的94家村卫生站配备11护,实际上每班服务的人员均是11护,人力限制导致村卫生站无法实现主动上门的家庭医生式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且常年存在招不到医护人员,岗位空缺的现象,目前全区卫生站医生缺口22人,护士缺口15人。

另一方面,全区119个村卫生站业务量差异较大。2017年全区村卫生站总诊疗人次为50万人次,其中最高的是南沙街金洲村卫生站21584人次,最低的是万顷沙镇红哨村卫生室21人次,居民(村民)对村级卫生站的就诊意愿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部分村级卫生站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失明显。目前村级卫生站医护人员待遇由财政拨款,待遇偏低且不统一。2013年南沙区第二批公开招聘入职的在编医生120名,年人均14.33万元(含社保,下同),护士158名,年人均10万元。而其他原有在职医生(多数是没有职称的编外医生)共49名,年人均分三档11.2万元、9.2万元、7.2万元,护士15名,年人均分三档9.2万元、7.2万元、5.2万元。2013年以来的4年多里,全区村卫生站辞职的在编医生17人,辞职的在编护士8人,医护人员辞职比率接近10%

(三)不少常见病、慢性病药物品种偏少。虽然我区执行了国基、省基等药品目录,严格按照“两委一库”、“一品双规”等原则满足卫生站药品供应,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卫生站的药品种类还是比较单一,高血压、糖尿病等多发病、常见病没能配备多类别、多层次的口服药物,高品质的中外合资生产的原研药品更是难以买到,造成上下级医疗机构的治疗方案不连贯,群众对村卫生站药品质量产生不信任的负面体验,从而放弃村卫生站的慢性病随诊治疗。

(四)宣传工作缺位,老百姓缺乏理性选择观念。村级卫生站自2013年升级改造后,虽然在硬件设施、服务功能上都有了飞跃的转变,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宣传,群众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何种疾病、何种情况在村卫生站就能得到足够的治疗,并且对卫生站的医护资源也没有足够认识,因此会盲目追求大医院、名医生。

(五)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提升的机制缺乏。由于村卫生站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平时医疗健康管理任务多,缺少合理的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医学交流、继续教育等活动,限制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降低了群众的就诊积极性。

二、优化提升村级卫生站服务能力水平的建议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优化提升村卫生站的服务能力水平,真正发挥村级卫生站便民利民的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实现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工作亟待重视。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理顺区内三级诊疗框架体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进行服务功能合理再分配。目前我区村级卫生站(一级)共同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院(二级)和市一南沙分院(三级)构建了三级医疗网络。要真正发挥三级分级诊疗体系作用,充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两大职能,需在现有工作模式下进行有益探索,因地制宜,对现有医护资源和职能进行有效整合。一是从各村镇人口分布密集程度、各村卫生站业务量差异巨大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差异化发展。如金洲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任务十分繁重,可选择其辖区内部分村卫生站试点为预防接种分点,达到试点新模式、平衡业务量、提升服务效率和方便基层群众的目的。二是取消大部分村级卫生站的普通门诊输液功能。随着医疗行业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规避未知医疗风险,解决过度医疗造成的支出浪费问题,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已宣布取消门诊输液。结合我区实际,建议仅保留如三民岛、龙穴岛等个别偏远村卫生站的急诊输液任务,其他大部分村卫生站取消普通门诊输液功能,相关医护设备统一调配给二级医疗机构使用,提高现有医护人员及诊疗设备的利用效能。三是强化村卫生站的基本门诊医疗、慢性病随访、健康档案管理、定期保健宣传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如门诊输液功能取消后转移出的人力即可分流服务于区域内家庭病床的随访随诊工作。

(二)提升卫生站医护人员待遇,建立及时填补空缺岗位人员的招聘制度。建议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站基层医护人员待遇的支持力度,尽量统一待遇、同工同酬,鼓励更多的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工作。同时针对离职率较高的情况,及时开展公开招聘,加快及减少审批流程,建立及时补充空缺岗位人员的人事招聘制度,缓解基层医务人员不足和提供优质基层医疗服务之间的矛盾。

(三)扩大慢性病种药物配备。慢性病治疗的“武器”就是药物,建议对所公示的慢性病配备充足种类的药物,每年定期调整药品目录范围,加强与上级医院用药的一致性,尽可能摆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等药品配备等级限制,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自主权,充分保证慢性病用药的多样性和社区群众的选择性,满足差异化的治疗需求,保证上下级医疗治疗方案的连贯性,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村级卫生站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四)加大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宣传力度,公告可以随诊的慢性病范畴,加强慢性病管理服务职能。村卫生站的主诊医生多为全科医生,除了常见病外,最主要的治疗病种为辖区内人员的慢性病种。要加强慢性病管理服务职能,一是加大对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后遗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种日常防治和药品常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逐步加深对村卫生站具体诊疗分工范畴和药品适用选择的了解,从而更新观念并树立正确的就近诊疗意识,建立对村卫生站的信任感,愿意在家门口接受长期随访治疗,提升部分就诊人员不足的村卫生站的工作饱和度,真正发挥村卫生站分流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业务的作用。二是立足基层,全面铺开家庭医生式服务,不断扩大签约覆盖人群,尤其对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重点人群要重点签约,采取贴心上门服务,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做细做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大力发展区域医联体,增加上下级医院间医务人员的双向交流。慢性病诊疗需要相对固定医生的长期跟踪随访,基层医院也需要上级医疗资源帮扶共济实现持续“造血”,实现持续稳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带来“家门口”享受名医诊疗的福音。因此,建议设立上下级医务人员的交流共建长效机制,持续稳步提升上下级医联体业务水平和工作联系。一是建立上级医务人员下沉村卫生站交流坐诊的长效机制,鼓励固定医务人员定期坐诊,对群众开展健康理念宣教,送知识下基层,也为收集和丰富临床案例获得一手标本;二是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定期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病例讨论,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更新医疗观念,保持上级医院转回社区医院患者的日常诊疗方案的共性和延续性,在为患者提供长期稳定治疗医护环境的同时,也为有效实现全区医联体单位双向转诊打开更大的空间。

我们相信,通过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提升村卫生站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优势,提升老百姓的医疗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建设南沙“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