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促进南沙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3-11

   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把城市治理和服务抓好,事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同时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是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南沙作为新时代一国两制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纽带和重要枢纽,以及打造成为开放包容共享的核心门户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均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巩固提升我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尽快建立精细化、信息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做好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经认真调研,积极探寻和借鉴其他地区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创新经验,结合我区有关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为南沙新区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切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城市优美环境;推行党政同责层级责任制和河长责任制等长效创建机制,实行以社区村居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河涌整洁、商铺立面及广告招牌、拆违、垃圾分类等专项整治,提升城市形象;注重培育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构建“多元共治”的文明城市和城市管理共建机制;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综合执法水平为导向,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文明城市创建网格员约600人,注册青年志愿者4453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5个。全区共有社会工作机构118家,已实现镇街、村居全覆盖,形成社工爱心地图。全区已有超过860个基层党支部、19000余名中共党员注册为南沙时间银行会员,持续为群众开展服务。2018年已落实拆除违章建筑近300万平方米,治理城市乱象15万多宗。2019年计划继续拆除违章建筑50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多元治理、各界共治的格局,但与新时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使命、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存在问题  

(一)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缺乏长效机制和手段根治热点难点问题。市民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及其运行效率,少数市民公德意识差,无证设摊、占道经营、乱停车等现象屡禁不止;噪音、餐饮油烟污染等扰民现象仍存;建筑垃圾乱倾倒及建筑泥浆直排河道现象,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等行为时有发生;乱搭乱建,谋取补偿的现象较为普遍。城市管理全民参与的氛围不浓,执法力度不足,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市管理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较低。目前城市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城市管理手段简单,管理方式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上,缺乏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标准管理、前置管理等现代管理手段。相关部门在工作协调、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尚无有效手段进行有机整合,执法资源和力量分散,各种类型网格交错重叠,基层一线联动效率不高,造成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三)城市管理协同运作有待提高。城市管理职能分散在城管、建设、公安、交通、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管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责权不明,同时城市管理相关法规配套的细则尚未完善,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和交叉管理综合症。  

(四)城市管理保障能力有待增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面广、线长、量大,目前执法车辆不足、执法装备比较陈旧、简陋,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城市管理后劲乏力。城管队伍身份多样,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协管和网格员,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业务技能不熟练,处理各类案件和现场应变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城管执法工作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管人员的自身形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有关建议  

(一)夯实阵地,推进网格共融,建立健全一体化综合格局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尊重各类网格划分原则、原有网格管理、工作需求等因素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要素,整合政务和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机构改革的契机,勇于尝试综合治理,提高效能,打破原有基层辖区与各行业、部门多网并行乱象,实现多网合一,相关网格人员统一入格,纳入网格联动机制当中,并逐一梳理职责清单和工作流程,实现对基层和各职能线的统筹指挥,协作协同推进城市管理共建共治。 

 2.因地制宜,有机融合。以地理的区域分布为基础,充分考虑各种要素,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益相关、方便管理”的原则,重新划分网格。根据地域功能、基础设施、行业业态等要素,把社区网格细划为居民网格、商务网格、单位网格等类别,更好地动员和吸纳社会各方参与城市管理。通过科学划网,实现与其他网格的有机融合  

3.借鉴经验,多维共促。学习借鉴其它城市管理经验,推行“党员+社工+志愿者”网格协作模式。建立党政机关、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常态化网格协作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发挥志愿者热情高、来源广、肯奉献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党团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协调配合、共同服务的大网络格局,促进文明城市网格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二)搭建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建设便利共享信息系统  

1.加强技术应用,打破信息壁垒。充分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探索特色管理模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将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维护、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房屋土地、公安、农林、来穗人口管理等相关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和视频资源整合接入,畅通区、镇街两级城市管理各部门以及社区村居、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和整个社会自然人、法人等三个层次的数据信息,打造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城市管理综合管理平台,更好地的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  

2.丰富数据层次,实施精准管理。积极推进区级城市管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整合全区的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数字城管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国土数字地理信息、城市设施、房屋数据、工商户、市场、广告招牌、流动摊贩、道路交通主要干道、建筑工地、道路挖掘施工、河涌、排污口及农业、文化市场等数据普查录入,建成城市设施“身份”数据库,使城市管理的各条业务系统共享统一标准数据,实现“条块”两个方面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促进基层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强化基层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为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完整、有效的信息依据。  

3.推进阳光管理,提振公众信心。社会舆论对城市管理工作出现的负面报道,很大程度是由于城管综合执法不公开、不透明、市民不了解导致不认可。利用信息化进行城市管理工作的实务公开,加大创文明城市和公众参与力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水平。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要利用官网平台、手机软件、建立公众参与子系统,包含市民投诉功能、社会监督举报功能、执法业务公开功能、信息发布功能、交流互动功能,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南沙文明城市建设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三)智慧监管,提升管理效率,完善城市管理防控体系

1.设立预警,效能执法。根据执法对象经营状况或复杂程度分为重点、一般重点、放心三个档次,制定三者之间的转换条件,相应执行红、黄、绿“动态转换三色预警”机制。对红色监管对象重点监管,实现人力配置最优化。通过平台总揽执法现状,统筹规划业务建设,统一科学调度,提前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实现基础信息管控平台与网上办案平台端口对接,将办案过程与政府法制监督、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监督等所有环节全部整合到同一网上办案平台,实现行政处罚案件办案过程全纪录、全参与、全监控、全分享。破解了监管乏力、效能低、质量差、有法不依等问题。  

2.借助科技,定点执法。将大数据应用和城市管理相结合,融入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各领域各环节。完善立体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城管视频网络和公安交警视频网络互联,实行视频网络“警城联动”,以加大路面、小区、工地的管控力度,查处酒驾、超速、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如在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对泥头车进出工地运输进行监控。还可通过在泥头车上安装机器人软件,监督有否违规装载,当泥头车装载超重、超宽时,软件会自动对车辆发动机作熄火处理。  

3.立体监控,精细执法。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精准识别各类违法用地、建筑变化图斑,发现问题可及时进行查处。定期对各类建筑工地及其周边区域组织高空飞行和巡查监控,查处建筑工地施工扬尘及道路扬尘等情况。与公安治安视频结合,形成立体化监控体系,打造精细化管理平台,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间的联动。对不易监管的地区或易产生矛盾的场所,利用无人机取证,避免与当事人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实现被动守法向自觉守法转变。缓解了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推动城管执法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型向科技信息型、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四)深化治理,加强社会共治,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立足城市发展“主抓手”提升城市功能。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旧社区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有岭南水乡文化风格的,与大湾区和广州南沙城市副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和社区。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休闲绿地等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体现城市的关怀和温情。  

2.立足重点整治“支撑点”优化城市环境。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开展强有力的市容环境整治,高标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户外广告和店招整治,开展交通、公共秩序整治行动,并逐步完善管理条例和处罚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加大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以此提高市民遵守文明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立足提升信用“纠偏器”完善城市管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分类分级模型和平台,实现对市场主体的精准靶向监管。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行为细化信用约束管理清单,制定对失信市场主体进行约束管理的措施、法律依据,夯实失信惩戒的法制基础。把失信相对人的违规行为,如无证无照经营、涉嫌违法违规营运等实施联合惩戒并作为必要环节嵌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流程中,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提高失信成本。将信用约束向失信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等自然人延伸,提升信用约束的威慑力。完善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失信主体通过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等方式修复信用,营造诚实经营、诚信经商的氛围,充分发挥“纠偏器”在城市管理的积极引导作用,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

   4.立足风尚培育“助推器”加强宣传共治。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从“为城市管理人民”向“为人民管理城市”转变,以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打造立体化新闻宣传平台,加强新闻报道、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在传统媒体、实地宣传、新媒体三个方面,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传、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引导市民热爱城市、关心城市、建设城市,使文明城市建设过程真正成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