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湾区水上运动休闲中心 塑造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1-03-01

塑造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名片

民革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筑休闲湾区作为其中重要篇章,专章中再次强调以高标准推进广州南沙城市规划建设,强化生态核心竞争力,彰显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海洋文化特色,推进建设国际化滨海城市的进程。国家体育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层面对发展水上运动产业进行统筹部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将成为推动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在南沙积极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帆船、赛艇、皮划艇等新兴时尚水上运动,推动蕉门河、游艇会、邮轮母港等水上运动基地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时尚水上运动休闲中心,既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塑造国际、高端、时尚标签,打造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名片的重要举措。

一、南沙优势

(一)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1.位置优越。南沙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区现有水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共有315条河涌,其中内河涌302条,水网密布。南沙区海岸线为169.8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95.61公里。各水域互通,风景优美,是水上各项目培训、各级别赛事的绝佳场地。

2.气候宜人。南沙靠近我国东南部海岸线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不结冰无凌汛期,全年可以开展各类水上活动。

(二)基础殷实发展迅猛

1.具有良好的水上休闲运动群众基础。传统的拔河桶、撑河艇、咸水歌、赛龙舟等传统水上运动赛事,历来是广州南沙节庆活动的重头戏,新兴的赛艇、皮划艇、帆船后来居上,都极具浓郁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可成为推动南沙体育旅游的特色名片。

2.邮轮产业优势。南沙邮轮旅游自2016年起步,发展迅猛,首年运营出入境邮轮104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32.60万人次,仅用一年时间跃居全国第三,稳居中国邮轮产业第一梯队2019年新邮轮母港开通,邮轮航线目的地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列,为精心打造世界级旅游休闲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奥运、亚运等水上竞技项目基础已形成

1.皮划艇竞技队成绩突出。南沙皮划艇基地2011年就落户南沙,是广东省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水上运动平台,多次承办全国、省市和区内的各项赛事,旗下的蓝鲨俱乐部,20208月在市锦标赛取得153铜的好成绩。皮划艇基地开业至今接待学员近50万人次。

2.传统体育龙舟一直是南沙的优势项目。在全国八大赛事的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中, 2019年再次获得传统龙、彩龙冠军。

3.船运动已成南沙城市形象新名片。20177月,首届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节在南沙举办。20182月,世界三大帆船赛事之一——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广州停靠站活动,共吸引12000名帆船爱好者及公众参观,近70家展商参展。南沙区青少年帆船队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四)水上休闲运动已成为南沙高端人才休闲运动首选

随着南沙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端人才快速集聚,对高端休闲运动需求日益增加,高端的赛艇人群逐渐形成。由王石带队的企业家赛艇队2020年底就进入南沙,已和本土皮划艇基地达成合作联盟,共同推进南沙水上运动的发展,让水上运动成为周边企业家聚集的平台、区内各类人才的休闲首选。

二、存在的问题

南沙水上运动休闲产业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很多短板。目前的水上运动发展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水域开放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清水碧道,适应水上运动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体育专业人才短缺,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一)水上运动基础设施薄弱,运动场地单一、数量和标准不能满足群众休闲、学员培训和重要赛事的需求。

(二)缺乏系统化、常规化的赛事方案,高端赛事,尤其是国际品牌赛事少,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本土赛事品牌。

(三)体育专业和管理人才缺乏,适合体育板块的人才引进政策空白。在南沙区已出台的人才政策中,体育人才引进政策目前还是空白,不利于高端体育人才的集聚,影响了南沙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

(四)产业链条有待建立。与水上运动相关的船艇、帆船、潜水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现产品基本靠进口,缺乏标准和品牌,相关产业尚未形成。

三、具体建议

(一)规划先行,合理规划空间结构

1.依托岭南水乡”“自然湿地以及丰富的滨海岸线资源,需要政府统筹提出战略构想,开展水上运动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完善基础公共设施,加强沿岸驿站和亲水码头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将南沙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滨海体育旅游度假目的地。

2.建设一座配套设施完善,可以满足奥运会水上赛事标准的,集训练,比赛、专家公寓、国际体育机构办公,论坛、讲座、展览、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湾区水上运动中心。结合现有资源,扶持一批基础好的水上项目,融合民间资本建设具备各类水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设施条件,可以满足国际、国内重大水上运动赛事的需求。目前帆船、皮划艇基地都是临时办公场地,更衣室等基础设施都无法实现。

3.推出水上看南沙,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水陆双线观光景观。策划从邮轮码头出发至蕉门河道和明珠湾区域的游船项目。吹着海风、听着咸水歌、品当地特产,作为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体现。

(二)重点突出,打造品牌赛事

1.通过设立体育专项资金,引导体育组织和体育产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引进一批世界大学生赛艇赛、国际帆船锦标赛等国际知名度高的赛事引进大型赛事尤其是国际顶尖赛事可以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水上运动赛事的吸金吸睛程度非同一般,如国际冲浪运动协会每年均会举办世界锦标赛以及世界各地巡回比赛,该项赛事每年吸引约 50 万游客前往参与或观看,赛事期间举办水上用品展览会等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菲,以赛事为核心的集群化产业体系蓬勃发展。建议政府出台水上赛事举办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体育专项资金等方式,与国际、国内水上运动权威组织合作引进国际顶尖级赛事,创办和承办国际国内知名水上运动赛事,大众潜力赛事、分年龄段层级赛事,打造广州水上运动赛事体系。

2.大力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普及青少年水上运动,推进水上运动进校园,精选优质苗子,开发精品校本课程和精品赛事,加大南沙青少年和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进行体育文化交流,为各级运动队输送尖端的体育苗子,为南沙孩子们走向世界提供顺畅的输送渠道,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122”工程。

(三)完善政策,保驾护航

1.增加吸引体育人才专项政策。吸引高端管理团队和体育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和引进水上运动专业人才,建立培养、发掘、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等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高端体育人才任用制度,打通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企事业单位、运动协会及休闲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的转岗就业渠道。

2.推进水上运动产业政策措施配套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在水上运动资源保护、水域使用管理、场馆建设、体育船艇登记管理、市场管理、从业规范和消费者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系列规范性文件,形成较为完备的水上运动政策保障体系。同时要建立紧急救援会和政府各部门联动的应急反应机制,由水上搜救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救援行动的应急反应机制,地方政府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设备的配备及使用管理。

3.优化水上运动设施管理办法。整合场馆,盘活现有水上设施资源,推广管办分离、公建民营等运营管理模式,制订措施加大水上休闲运动设施开放力度,在打造绿水碧道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大众休闲的水上运动设施和休闲驿站,鼓励对灵山岛、东部海滩、上横档岛等优势水域的现有船艇码头、渔业码头等各类码头对公众开放。

(四)打造产业,共创共荣

1.充分挖掘湾区绿洲湿地一二期、十九涌商业街、水鸟世界和滨海湿地公园,大力推动体育孵化园的建设,推动体育产业高标准起步和标准化、规范化运营。利用天然水域和环保优势,打造一条龙水上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景点、夜间经济圈,连成一道富有海洋岭南文化气息集研学、体验、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跨界观光、体验点,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不一样的水乡生活方式。

2.完善行业标准,立足自主发展,聚焦发展水上运动装备制造的研发、设计、销售等高端环节,提高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水上装备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水上运动的装备质量,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水上运动装备(器具)制造、租售企业和品牌产品。尽快满足专业化水上运动的供给目标。

3.进一步优化水上运动服务业、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推动水上运动服务业、制造业和其他健身休闲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水上运动俱乐部,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体育产业。